蜂巢能源揭示“车规级”动力电池长啥样

2019-12-13      783 次浏览

随着新能源汽车体量不断壮大,业界对其零部件的制造要求也回归到汽车质量体系中来。“世界汽车业发展超过了百年,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质量认证体系,应该说汽车行业的质量体系是全球工业体系里最严苛的体系之一,”一业内人士向电池中国网分析,新能源汽车也不例外,其各零部件也应遵循汽车质量体系。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使得这一呼声越来越高,“车规级”动力电池日益引起重视。


为何需要车规级?


以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动力电池为例,近年来,为适应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需求,车用动力电池大多是从传统消费类3C电池过渡而来,更多是根据车用需要,对原有电池进行简单的升级改造,使得其能量密度、容量相应提升,并未根据新能源汽车应用场景及特点进行设计,导致问题频出,安全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常务副会长董扬表示,以动电池为例,与先前用于笔记本电脑等家用电子产品相比,使用条件有很大的变化:一是由单个使用变为成百上千个一起使用,一致性要求大大提高;二是应用环境完全不同;三是使用频率及寿命也不一致;四是汽车零部件成本要求更严苛,因此动力电池也需要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产品合格率。


吉阳智能董事长阳如坤也认为,应用于电动汽车上的动力电池,应该有基于汽车的一套设计、生产、制造标准,新能源汽车车用动力电池的生产体系应逐步过渡到工业级、车规级。他还指出,目前动力电池业还处在三线水平,离工业级、车规级还有一定距离。


“车规级”不止是动力电池整体制造水平和性能的提升,还对提升动力电池安全、降低电池成本有着长远的意义。


“车规级”动力电池探索之路


实际上,作为动力电池领域今年刚刚出现的“新概念”,目前业内对于“车规级”的标准并无统一界定。


不过,随着车企跨界造电池,这些脱胎于车企的新生力量,对于“车规级”动力电池似乎有着更多的思考。日前,在蜂巢能源常州金坛工厂一期项目投产仪式上,蜂巢能源总经理杨红新就直言,“车规级动力电池工厂需区别传统电池厂,规划之初就以车为服务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当天投产的蜂巢能源一期项目,即为“车规级AI智能动力电池工厂”。据电池中国网了解,该工厂总投资超80亿元,总产能规划18GWh,一期项目规划产能4GWh。


如果没有具体的指标参数,那么“车规级”就像概念一样有点玄虚。蜂巢能源这座定位为“车规级”的AI智能工厂给出的参数或许值得参考:据蜂巢能源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工厂定位于高标准、智能化、零排放的环保型智能工厂,采用世界最先进的动力电池自动化生产设备,自动化率达到98%以上,是全球首个在三元方形电池上应用高速叠片工艺的量产工厂。


当然,“车规级”标准是否止于这些?肯定不是的。作为动力电池领域的“新概念”,业内专家也希望尽快就此形成一套标准体系,为新能源汽车高质量体系建设建言献策。在蜂巢能源常州工厂投产仪式当天,由董扬主持,多位产学研机构专家参与的“车规级锂离子动力电池”系列标准研讨会也同日召开。与会人员表示,将共同向行业相关主管部门建议尽快启动建立“车规级”系列标准项目,加速行业标准的制定。


除了蜂巢能源的探索,其他拥有车企基因的电池企业也在尝试探索“车规级”动力电池制造标准体系,如脱胎于日产的远景AESC。此外,创始团队最初服务于宝马电动汽车项目的塔菲尔,也表示将专注于车规级动力电池。


正如阳如坤所言,“目前的电池是挑选出来的,不是真正做出来都能在汽车上用,而选剩下的电池都在仓库里面浪费掉了。”而制造成本偏高又是导致电池成本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未来“车规级”制造标准体系得以实施,或将大幅降低电池成本。“(产品合格率)提升一个百分点对电池制造企业来说,(成本下降)都是不得了的,况且目前国内动力电池制造业的合格率只有90%,这里还有10%的差距(距离100%)。”


正如董扬所言,将新技术应用在汽车产品中,要从满足用户需求出发,要敬畏和遵从汽车产业、汽车产品自身的规律。动力电池由传统的3C消费类向车用过渡,必然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艰难过程。


能否在动力电池领域主导世界标准?


现阶段,全球动力电池产业基本被中国、日本、韩国主导。得益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带动,目前全球前10动力电池企业席位中,中国就占据了六席,可以说,我国在动力电池领域已经实现了领跑。


在传统汽车制造标准体系上,中国已经依附国际主流车企数十年,在电动汽车领域,我国能否实现赶超,尤其是在动力电池制造这个环节,能否输出中国标准?或许“车规级”就是个很好的机会。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起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提出,推动新能源汽车标准协调与国际互认,组织企业和行业机构,积极参加国际标准的制修订,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国际合作;支持国内机构与国外行业机构开展合作,推动在设计生产、质量安全、试验防范等方面标准和结果的国际互认。动力电池“车规级”制造标准能否担起大任,还需要国内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企业、科研机构,以及政府的协作推进。


作者:闫志刚来源:电池中国网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