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与LG化学美国开战ITC启动337调查

2019-11-22      1089 次浏览

10月4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投票通过并发起了对特定软包电池、电池组及包含该组件的产品的337专项调查。


据了解,2019年9月3日,韩国SKInnovation、美国乔治亚州公司SKBatteryAmerica向美国ITC提出了337立案调查申请,主张韩国LG化学对美出口、在美销售的该类产品侵犯了其专利权(美国注册专利号10121994),请求美国ITC发布有限排除令及禁止令。


美国ITC将对被列为被告的企业的韩国首尔LG化学有限公司及美国密西根LG化学有限公司展开为期45天的调查。如调查属实,有限排除令及禁止令将在60天内生效。


备注:“337调查”是指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根据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对不公平的进口行为进行调查,并采取制裁措施的做法。实践中,“337调查”主要针对进口产品侵犯美国知识产权的行为。


如果进口产品侵犯了美国有效的知识产权,该知识产权权利人无论其是美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都可以向ITC提起“337调查”申请,并要求ITC采取相关救济措施。


也就是说,韩国SK正在借助ITC的法律保护限制和禁止韩国LG化学的动力电池产品进入美国市场。


SKI和LG化学的矛盾冲突正在不断升级,有来有往。


首先在今年4月,LG化学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美国法院提起针对SKI提起诉讼,主要指控SKI在LG化学锂电池部门雇佣了77位技术娴熟且经验丰富的员工,窃取LG化学的锂电池相关核心技术,涉及盗用商业机密,侵犯未来经济优势和其他索赔。


SKI回应,这并不是LG化学第一次且无根据的诉讼,公司实际上是投资了约8.6亿美元用于自己的电池技术研发,并且采用了截然不同的生产/开发方法。


6月10日,SKI宣布将在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起诉LG化学,要求其针对无端指责SKI的行为进行道歉和赔偿,并要求LG化学方面赔偿10亿韩元。


事实上,在这场商业机密泄露、专利侵犯诉讼纠纷背后,是老牌动力电池企业和市场后来者的明里暗里的较量。


round1技术路线之争


这部分也与此前的挖角、商业机密窃取事件相关。SKI主打软包电池,材料体系以NCM622为主,目前量产的单体电芯最高能量密度达到260Wh/kg。计划明年初推出NCM811,同时还在开发NCM91/21/2电池;


LG化学同样走了软包电池路线多年,拥有1.7万多个有关电池技术的专利,其单体电芯能量密度最高为250Wh/kg,押宝在NCM712上,同时开发固态锂电池。


round2电池产能对比


LG化学2017年产能只有18.6GWh,2018年波兰、南京工厂陆续量产,产能初步爬坡到34GWh;2020年产能可以逐步释放,将新增34GWh至68GWh,2021年甚至突破100GWh。


SKI动力电池目前有4.7Gwh产能,已规划产能合计39Gwh,在建产能包括中国常州7.5Gwh、美国佐治亚9.8Gwh、匈牙利17Gwh,2021年也将形成30Gwh的产能。


产能来看,LG化学占据上风。


round3车企客户


不知不觉间,SKI和LG的车企客户重叠度在提高。


SKI已经将戴姆勒、大众、现代、起亚等国际车企收入囊中,日前还成为了法拉利首款量产电动汽车车型供应动力电池商。


不过此前大众的核心动力电池供应商一直都是LG化学,电池供应客户包括奥迪、通用、现代汽车、克莱斯勒和沃尔沃等主机厂。


round4产业链布局


除了动力电芯,SKI在在韩国曾坪工厂、中国江苏常州、波兰西里西亚的建立了锂电池隔膜工厂,一旦3家工厂均投入运营,公司锂电池隔膜年产能将达12亿平方米。SK集团还收购了灵宝华鑫铜箔,进军锂电铜箔。


LG化学则在韩国经营3家正极材料厂,并在中国建立了一家。


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动力电池前十大企业产量86.11GWh,其中LG化学以约8GWh(出货占比7.55%)出货量排名第4,仅次于宁德时代、松下和比亚迪,而SKI却还未进入前十,要轻易撼动LG化学的地位不是容易的。


业内认为,SKI与LG化学相争,实际上显示了其全球动力电池业务的野心。自2017年起开始加快在动力电池领域的扩张进程,短短两年内就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也算是铆足了劲头。


不过众所周知,目前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除了占据市场份额大头的中国、日韩等电池企业,欧洲电池企业也冒出来,老牌电池企业如何布局才能不被超越、后来者如何居上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未来为期45天的美国377调查结果出来后,LG化学和SKI二者又将会如何动作?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