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燃料电池核心材料,质子交换膜国产化势在必行,但受制于多种原因,目前国内仍以采购进口为主,国产化替代步履维艰。东岳集团牵手亿华通,能否更快地改变这种现状?
9月18日消息,亿华通与东岳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确立在燃料电池及氢能领域全方位、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未来,双方将利用各自资源及技术优势,在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推广方面展开深入合作,推动中国氢能产业加速健康发展。
资料显示,东岳集团成立于1987年,公司在新型环保制冷剂、氟硅材料、氯碱离子膜等方面有多年技术沉淀,打破了多项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了国产化替代。在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领域,东岳集团早在多年前展开研发,中间“走走停停”,经历了很多波折。
直到2017年底,国内燃料电池行业才渐渐有复苏的迹象,东岳集团才决定筹建东岳氢能。该公司主营氢能材料、制氢膜材料、含氟聚合物纤维材料的生产与销售。对于东岳集团而言,一大优势在于具备从原材料(全氟磺酸树脂)到成品生产的完善能力,同时公司有一条5万平方米的试验线,通过这条试验线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为批量化生产打下基础。
2018年8月,东岳氢能决定在山东桓台东岳氟硅材料产业园投资14.2亿建设150万m2燃料电池膜及配套化学品产业化项目。该项目被列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库第一批优先项目名单(鲁重大办[2018]37号),项目于当年10月10日取得山东省建设项目备案证明。
2019年7月来自媒体消息,上述项目近5千平方米的综合研发中心主体已完成建设,正在进行内外工程装修,紧邻着的一座5700平方米的制膜生产车间已完成钢结构框架搭建。其中,南区为膜研发、测试和生产区,燃料电池膜车间,目前正对接采购相关仪器设备,到明年能够正式投入使用;北区为膜材料配套高端材料项目,包括建设1000吨/年HFPO生产装置、500吨/年ETFE车间、120吨/年PPVE生产装置及附属配套装置,争取年底投料试车。
从高工氢电巡回调研情况来看,东岳集团质子交换膜经测试性能表现还可以,但从产品的稳定性、一致性和耐久度来看,进口的质子交换膜仍然更有优势。整体而言,国内的膜电极企业还是更青睐进口的产品,即使是花更多的采购成本。
国内一名质子交换膜专家还指出,国内企业膜产品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各种燃料电池对膜的细分需求,同时出货量偏少,而应用反馈对制造技术的提升是产品优化的必经阶段。
“燃料电池的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呼吁下游产业更多的使用国产质子交换膜,以促进产业链的更快成熟。国内质子交换膜产业应该加强上下游产业的协作。”上述专家说,对于复合质子交换膜来说,一个重要材料是多孔聚四氟乙烯基体,国内的多孔聚四氟乙烯大部分是针对服装产业和环保产业开发的,满足燃料电池需求的高强度、高孔隙均匀性多孔聚四氟乙烯材料较少,这些基础材料的进步需要一定的采购量来拉动。
如今东岳集团与国内燃料电池领军企业亿华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早有听闻亿华通在研发膜电极项目,他们之间的合作将有利于带动质子交换膜的国产化应用,期待两者合作尽快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