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e-tron 电池组的奥秘

2019-11-14      1179 次浏览

进入2019年,奥迪e-tron和保时捷Taycan开始不断登上汽车头条,打破了特斯拉一家独大的局面。我们已经聊过几次Taycan,但一直没有详细讲讲e-tron,今天就是e-tron电池组的主场。


为什么要聊电池组,一是e-tron采用了我们之前聊的不多的软包路线,二是到今天为止e-tron曝光的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电池组性能和产能问题,都与软包路线直接相关。


150kW快充到底有多强?


e-tron支持150kW级的直流快充,可以在30分钟内完成0-80%的充电。官方给出的充电曲线图是这样的。


横轴是电池组容量,纵轴是充电功率,所有竞品(Competitors)的曲线都在e-tron之下。那也就是说:充电时间相同,e-tron充的电量更多;电池组规格相同,e-tron充得更快。


同时我们能看到,在电池组充到75%时,e-tron的充电功率仍然在125kW以上;达到100%时,仍有50kW左右的充电功率。


德国智能电动汽车媒体nextmove对e-tron做了一次0-100%的充放测试,可以看到e-tron起步充电功率推到了125kW以上,32分钟充到了80%,第47分钟充到100%,但充电功率仍然维持在50kW的高位。


如果和竞品横向对比呢?第三方充电运营商Fastned基于175kW级直流快充桩做了一组纯电动车充电测试。


从这张图来看e-tron起步就在135kW以上,在电量达到60%以上后仍然一度飙到了150kW以上,在接近80%附近才充电功率才开始下降;反观包括Model3在内的所有竞品都在不到50%的时候充电功率就开始不同程度的下降。


当然,特斯拉是个例外,Model3充电适配和优化的重心永远是自家的超级充电网络。


下面这组数据包括了第二代和第三代超充加持下的Model3充电曲线,可以看到如果是最新一代250kW级的第三代超充,在0-50%前半段Model3是完胜e-tron的,但后半段功率下降幅度快于e-tron;但如果是第二代超充,e-tron基本上全程领先。


基于大量的实测数据,我们来提炼关键信息:


47分钟从0-100%,全行业速度最快


100%充满时仍能达到50kW,全行业最快的「涓流充电」速度


0-80%基本稳定在150kW附近,全行业唯一



第一条和第二条其实可以合并来谈,基于电池材料的化学特性,电池充电速度会随着电量的上升而下降,所以大多数电动车0-80%和80%-100%的充电时间相当。这也是为什么,特斯拉官网不建议长途出行使用超充充到80%以上。


但e-tron从0-100%只需要47分钟,到100%仍有50kW的功率。从前面的图中能看到绝大多数电动车在80%时功率已经接近或低于50kW了。这是什么黑科技?


一个比较关键的设计是,e-tron总容量95kWh的电池组将可用容量限制在了83.6kWh,它的0-100%充电曲线并不是0-95kWh,而是0-84kWh的充电曲线。这确保了逼近100%时仍然有较快的充电速度。


可能有人会说,那还有什么先进的。


首先,可用容量<额定容量是全行业通行的做法,比如Model3长续航版额定80.5kWh,可用75kWh;其次,简单换算一下,充到84kWh大概是95kWh总电量的88%,你划到上面看看竞品,在90%附近还能做到50kW功率的,几乎没有。


所以,e-tron电池组到底有什么黑科技?


软包路线好在哪?


前面已经提到,e-tron的电池组采用了软包路线。所以在展开讨论e-tron电池组前,我们先来聊聊e-tron为什么要选软包路线。


首先,比能量高。软包电池的成组形式都是电芯+散热片叠加,可以更高效地利用车内寸土寸金的空间。相对方形和圆柱的钢铝外壳,软包电池的铝塑膜包装结构明显重量更轻,无论是质量比能量还是体积比能量,软包电池都有很好的表现。


比如同样是软包路线的通用雪佛兰Blot,同样是平铺于底盘的设计,Bolt在2601mm的轴距下布置了60kWh的电池组。


其次,电化学结构好,循环寿命长。从结构上来说,软包电池的内阻更小,内阻小极大地降低了电池的能耗,同时软包电池的循环次数也高于圆柱。


最后,非标准化,设计灵活。软包电池的尺规规格可以根据不同OEM的需求进行订制,研发量产全新的电芯型号。下面是e-tron的电池组布局,可以看到整个Pack是不规则造型,有5个模组布置在后排座椅下方,叠了两层。这是LG化学为奥迪订制的规格。


说了这么多,软包路线就没有弊端吗?当然有,比如非标准化的订制电芯自动化在生产上自动化率很低;稳定性和一致性较差等等。事实上软包路线的不足,在e-tron这台车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下面我们结合具体设计来谈。


e-tron电池组细节


e-tron基于奥迪MLB纵置模块化平台开发,电池组设计要求一共三个:规格、耐用性及安全性。


e-tron采用的是来自LG化学的软包电芯,电池组规格95kWh,可用容量83.6kWh。整个Pack由36个模组组成,其中5个模组位于后排座椅下方。每个模组又由12片袋式软包锂电池组成,整个Pack一共容纳了432个电芯。e-tron的电池组和电气系统工作电压为396V。整个Pack除了电芯外从模组到Pack都是由奥迪自主设计研发的。


下面是单个e-tron模组的内部设计,图片来自奥迪官网,能看到电芯的排列还是非常紧凑的,结合我们前面提到的软包比能量高的特点,e-tron的能量密度应该很有优势才对。但实际上整个电池Pack重量达到了715kg,结合95kWh容量能算出能量密度为133Wh/kg,对比特斯拉和国内新造车的参数难言领先。


也就是说,虽然软包电芯结构和理论成组效率很高,但奥迪出于一些考虑并没有极致地推高Pack能量密度。下面是Pack结构的设计细节。


左上是电池接线盒,往下是电池组铝合金外壳的上层,外壳下是并排的31个模组,角落的黑色小方盒是电池管理控制单元。


右边最上层的骨架是铝合金防撞结构,往下是电池组铝合金外壳的下层,再往下是电池组外铝合金框架,往下是管路密集布局的液冷系统,液冷系统一共有40米长的液冷管路,注入了22升液冷剂。最下方是底部防护板,用于阻隔碎石和尖锐物体对电池组的冲击。


电池和所有关键参数(如充电状态、电源输出和热管理)由外部电池管理控制器(BMC)管理。BMC位于e-tron右侧A柱的前舱内。


BMC和电机控制器、电池模组控制器(CMC)通信,每块控制器都监控着模组的电流、电压和温度。电池接线盒(BJB)被封装在压铸铝外壳中,位于电池系统的前部。BJB集成了高压继电器和保险丝,是车辆的电气接口。BMC,CMC和BJB之间的数据交换是通过单独的总线系统进行的。


整体来说,e-tron电池组散热和安全性考量做得非常周全。e-tron项目技术负责人PaulSchneider介绍说,选择软包电池而不是圆柱或方形,是因为软包更容易做好热管理。但e-tron的热管理,做得一点儿也不简单。


首先,e-tron实现了150kW级的0-80%基本稳定输入,这对电池的热管理系统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其次,前面我们提到,软包电池的一致性是比较差的,考虑到软包电池的单体能量远高于圆柱(1片软包相当于4-5颗圆柱),要严格控制热失控蔓延的情况。对于软包电池来说,任何轻微的形变都是一场灾难。


通过一个周密设计的热管理系统把电池组牢牢控制在安全的温度、体积区间内是非常必要的。


奥迪是怎么做的?


e-tron的模组取消了液冷管路横贯于电池之间的常规设计,所有的模组都紧凑地排布在一起,整个液冷管路通过热粘合剂固定在模组下方,模组之间再注入导热凝胶作为缓冲。当产生热量时,导热凝胶会将热量均匀地传递到液冷系统上,确保整个Pack的温度处于安全的状态。


你可能会问,这样的设计并没有提升散热效率啊。相反所有的模组紧凑排布,不是增大了热失控蔓延的风险?


注意前面提到的铝合金防撞结构。在将冷却管路移到模组下方后,原先多出的空间并没有被模组填满,e-tron在这里布置了夸张的铝合金框架。在发生碰撞的时候,这个铝合金框架溃缩吸能,确保形变波及的模组数量降到最低,进而降低热失控蔓延的风险。


这样的设计一箭三雕。


首先,规避了软包电池的不足。通过铝合金、导热凝胶和液冷系统将各个模组做物理独立。大幅降低了软包电池一致性低、使用后期潜在的安全隐患。


其次,理论上提升了安全性。物理区隔开来的另一个好处是,理论上可以降低电池组发生意外形变时热失控蔓延的概率。虽然还没有经过实际验证,但从设计角度,e-tron的安全防护是堆得很足的。


第三,高效的热管理系统是快充的基础。导热凝胶和密集的液冷管路将e-tron电池组的温度波动控制在25度-35度的最佳温度区间内,保证了0-80%充电基本稳定在150kW之间。


当然,这种设计也有一些牺牲。首先,软包电池比能量高的优势不复存在,加装底部防护板后整个Pack达到了715kg,能量密度降到了133Wh/kg,与蔚来ES870kWh版本的能量密度大致相当。


我们文章开头提到「e-tron曝光的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电池组性能和产能问题,都与软包路线直接相关」,性能也就是150kW快充,那么产能呢?面对超20000个积压订单,奥迪布鲁塞尔的e-tron制造工厂运营时间最近降到了6小时/天,每周工作日也从5天下降到了4天。


因为位于波兰的LG化学工厂正在同时为奔驰EQC、捷豹I-PACE和奥迪e-tron供应电池。由于软包电池的生产自动化率较低,高端铝塑膜的工艺还不够成熟,对大批量生产的产能爬坡形成了很大的挑战。捷豹路虎CEORalfSpeth此前公开表示限制I-PACE销量的不在于捷豹的产能,而在于捷豹能采购到多少电池。


同样的,LG化学的电池产能不足也直接限制了e-tron产能的爬坡。


最后来总结一下,当我看到e-tron令人印象深刻的快充和高达715kg的电池组质量、产能爬坡出现挑战于一体时,立刻想到了特斯拉首席电机设计师KonstantinosLaskaris说过的一段话。


在车辆设计中,总是存在性能和制约性能的冲突。这些参数与性能、能耗、车身设计、质量和成本有关。所有这些指标都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冲突。理想情况下,你希望它们共存,但考虑到成本限制,需要做出一些妥协。

奥迪做好快充这个用户体验痛点,但在整备质量、能耗方面做出了牺牲。但不管怎么说,e-tron的表现还是优于大多数传统阵营的纯电动车。有鉴于此,我们会继续关注奥迪的下一款纯电动车。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