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质充电宝安全事故频发

2018-06-01      1232 次浏览

  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今年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开展了对移动电源(俗称“充电宝”)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从市场上采集的32批次产品,通过对热滥用、过充电、短路等项目检测,均存在质量安全风险。有一款假冒小米移动电源的山寨产品发生爆炸事件,曾引起广泛关注,移动电源安全问题令人担忧。如何消除移动电源安全隐患,维护消费者利益,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移动电源质量安全影响深远

  屡屡爆发的安全事故,使我国的移动电源和锂电池产业良性发展态势面临危机。

  国家质监总局抽查发现移动电源的问题主要有:容量虚标、输出电压过低或过高、塑料外壳不阻燃、重物冲击可引起着火或者爆炸等。这些安全风险不仅存在,而且已经造成了许多安全事故。

  今年,全国有多起劣质“充电宝”安全事故见诸报端,机场、地铁、工厂、民宅和学生宿舍等多个场所均有发生,事故轻则起火冒烟,重则爆炸伤人,消费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移动电源是我国锂电池产品重要的应用市场。我国生产的锂电池能够满足移动电源的需求,加上价格较低,全球移动电源及其所用的电芯约50%由我国供给,我国已成为移动电源市场的主导力量。屡屡爆发的安全事故,一方面使我国的移动电源和锂电池产业良性发展态势面临危机,国产品牌口碑急剧下降。如华为公司生产的容量5200mAh移动电源,已采用原装三洋和索尼进口电芯,以确保产品安全性。另一方面为国外企业提供可乘之机。18650电池生产企业,由于笔记本电脑等传统市场的订单锐减,其庞大的产能亟待寻找出路,如三星今年大幅降价生产移动电源所需2.2Ah的18650电池,试图以更优惠的价格抢占全球移动电源市场,挤压我国企业。安全事故频发影响我国锂电池产业的长远发展。

  近年来,过热、易燃、易爆等“充电宝”安全隐患有增无减,各种山寨产品充斥市场,导致消费者的信任危机已经从单一的产品层面上升到政府层面,有关政府监管不力的讨论愈演愈烈,对监管方式的批评声四起。一是简单依靠“查、堵、罚、关”来解决问题的方式,其效果只是杯水车薪,治标不治本,必须从生产环节上出重拳加以治理,严把源头关。二是在一些重要场所,如首都机场每天拦截和乘客自弃的移动电源都有100多个,全国各地机场这种情况的移动电源每天有数千个。海量的废弃移动电源,其中以“三无”和劣质产品居多,储存和处理都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给政府监管提出考验。

  安全事故频发暴露出多种问题

  我国生产、质量、安全分离的管理体制,造成移动电源安全监管存在漏洞。

  由于移动电源标准缺失,导致整个产业链从原材料到半成品、成品生产过程无规范,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良莠难辨。

  第一,移动电源产品标准尚未出台。移动电源集储电、升压、充电管理于一体,与其功能最接近的产品为电池和充电器。我国现有的20余个有关电池的国家标准和充电器的国标GB4706.18-2005《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电池充电器的特殊要求》等,并不完全适用于移动电源。

  第二,移动电源检测标准缺失。移动电源如一个小“电器”,内部有电量指示、电芯保护、充电管理和升压供电等多套电路。检测标准涉及电池、整机等多个模块,目前尚无一个全面的文件将相关检测标准收纳到一个标准中去,仅仅简单地套用电池和充电器相关标准进行检测。移动电源标准体系亟待建立。

  移动电源安全监管存在真空地带。我国生产、质量、安全分离的管理体制,造成移动电源安全监管存在漏洞。在现行体制下,主要是在质量管理环节,由国家质检总局定期抽查,对产品进行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而在生产和安全管理环节存在盲区。单一监管部门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度依靠事后从质量角度进行的性能检测和热滥用、过充电、短路等方面进行的安全检测,无法完全发现和消除移动电源可能存在的质量安全风险,缺乏对产品质量安全系统性的认识。首先,在生产制造环节尚无监管部门,无法从源头上减少安全隐患。移动电源几乎是一个毫无门槛的行业,受前两年高利润的刺激,很多手机商、一次电池商、锂电池制造商,甚至还有些尚无任何相关行业经验的小企业也扎堆进入。其次,缺乏对移动电源和锂电池的安全监管。目前没有安全监管部门明确负责对这两种产品的监管,更没有出台严格的处罚和追责机制。对一些严重危害消费者安全的移动电源生产企业,在成为既定事实后,相关部门只是做出罚款的决定,对于责任的认定也比较模糊,导致这种“低成本违规”愈演愈烈,企业有恃无恐。

  移动电源产品质量第三方检测体系建设滞后。目前,针对移动电源和锂电池的第三方检测制度和体系尚未建立,也是影响移动电源质量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一是我国生产、质量、安全的检测部门和机构,各自为战,在检测工作中无法回避各方利益,可能影响公正性、客观性。二是由于缺少检测标准和规范,无法形成必要的移动电源检测制度,使检测机构在移动电源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不明。三是检测机构的专业性差。常规的质量检测机构,缺乏对移动电源及锂电池的机理和安全风险点等知识,具有专业能力的检测机构又缺乏资质。四是检测技术仍待提高。当前检测部门依然用检测手机电池的技术来检测移动电源。虽然这种检测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示范、警示作用,但是并不符合移动电源产品本身的特点。

  消除移动电源安全隐患

  各相关部门应探索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就移动电源和锂电池安全发展的重大问题达成共识。

  第一,加快标准体系建设

  解决我国移动电源的质量安全问题,相关部门必须加快推进移动电源和锂电池两方面标准体系的建设。一是要建立科学的标准体系。尽快制定并出台移动电源和锂电池的质量安全标准,要细化到各子行业和重点产品。二是建立健全生产管理规范标准。抓好从锂电池生产制造到移动电源组装全过程安全关键点的控制,推进设计、材料、制造工艺技术的进步。重点解决好锂电池安全性和一致性问题。三是利用我国已广泛参与国际锂电池标准化组织的有利条件,积极推进我国锂电池标准体系国际化进程。

  第二,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制

  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协调合作,探索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就移动电源和锂电池安全发展的重大问题达成共识。首先,在我国现有生产、质量、安全的管理体制下,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做到责、权、利、效相统一,防范监管体系中的脱节、错位问题。其次,可依托危险化学品部际联席会议,建立部际锂电池和移动电源质量安全协调机制,定期开展锂电池和移动电源安全监管交流与协作,提升整个监管体系应对锂电池质量安全风险的能力。最后,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健全锂电池和移动电源产品安全召回制度,加大对违规企业惩罚力度,提高企业的违规成本,实现企业由“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

  第三,重视第三方检验检测制度建设

  检测是移动电源和锂电池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现有管理体系下,既要促进锂电池和移动电源行业的发展,又要监管锂电池和移动电源安全,在职能上必然存在相对性。因此,必须强化第三方检测制度,保证检测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一是完善检测制度的设计。赋予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在移动电源和锂电池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弥补政府检测机构的不足。二是引进和培育独立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加强对第三方机构的监督、资信认证与评估,政府、行业组织应定期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资质、检测范围等进行授权和认证,加强对第三方检测质量的控制。三是加强国际合作,积极推进检验检测结果的互信,全面推进我国检验检测制度的国际化进程。

  第四,强化产业自身健康发展

  我国移动电源行业和锂电池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相互促进作用,因此必须重视提高移动电源产品质量安全对提升这两个行业的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性。一是扶持我国现有移动电源优势企业,培育具有自主品牌的安全可靠移动电源产品。按照“整合资源、集中力量、重视突破、整体提升”的发展思路,巩固我国移动电源的整体竞争力。二是鼓励我国锂电池企业整合移动电源生产企业,学习三星等国外企业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通过垂直整合,打造锂电池产业链完整的航母型企业。三是建立我国锂电池准入制度。我国锂电池行业应该以质量安全为抓手,参照《铅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的成功经验,从企业布局、产能、项目质量、工艺装备、生产环境、环境保护、安全检测、认证等方面提高锂电池行业的安全准入门槛,进而推进移动电源行业准入门槛的提高。四是设立移动电源和锂电池安全研究专项基金,重点用于研究满足安全要求的锂电池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大容量电池制造工艺、电池成组技术及智能电池管理系统等,全面影响和提高移动电源质量安全水平。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