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电池上市企业利润骤减 优胜劣汰加速

2019-10-23      840 次浏览

近期,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企业相继发布2017年业绩报告。新京报记者梳理18家动力锂电池企业发现,得益于新能源市场需求持续扩张,有9家以锂、钴等原材料生产为主的上游企业2017年业绩获得预期增长,部分还实现了成倍增长。不过,由于2017年新能源汽车补贴下降,致使上游原材料价格上升,动力电池产业链中、下游企业成本压力持续增大,猛狮科技(13.600,0.33,2.49%)、雄韬股份(13.380,0.08,0.60%)、多氟多(17.740,0.18,1.03%)、星源材质(32.820,-0.36,-1.08%)、安达科技、天赐材料(44.920,-0.38,-0.84%)、比亚迪(55.600,-0.30,-0.54%)、国轩高科(19.600,-0.03,-0.15%)、必康股份(26.050,0.05,0.19%)9家企业出现业绩增速放缓,净利润下滑明显。例如,猛狮科技2017年亏损1.29亿元,同比大幅下滑236.98%;比亚迪2017年净利润也没能实现正增长,同比下降19.5%。


业内分析师认为,动力电池领域目前面临上游“亮眼”、下游“惨淡”的尴尬局面。专家预测,2018年动力电池行业将迎来残酷洗牌,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并购整合将更加频繁,相关企业应提升产品竞争力来应对市场冲击。



多家新能源电池上市企业利润骤减


补贴滑坡致盈利受损


新京报记者对比18家动力电池上市企业年报发现,2017年业绩增幅较大的锂电企业主要集中在产业上游,以锂、钴等原材料生产为主的企业均实现业绩大增。大部分企业在年报中表示,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下游锂电池市场需求旺盛,带动上游电池材料行业快速增长。业内普遍认为,2017年新能源市场持续扩展,对上游拥有相关金属矿产资源的锂电材料企业形成利好。


不过,因2017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调整,国内动力电池价格普遍下降,但上游原材料锂、钴的价格却在高位徘徊,导致处于产业链中游材料企业、下游动力电池企业面临“双面挤压”,盈利水平也受到不利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猛狮科技、雄韬股份、多氟多、星源材质、安达科技、天赐材料、比亚迪、国轩高科、必康股份9家动力电池企业净利润下滑明显。


从材料企业方面看,多氟多发布的业绩快报显示,公司2017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57亿元,同比下降46%。多氟多表示,业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锂盐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六氟磷酸锂价格出现一定程度下调,导致产品盈利能力下降、毛利率降低。


星源材质2017年净利润为1.07亿元,同比减少31.06%。公司称,受2017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退坡和补贴标准从严、多地补贴政策未及时落地等因素影响,下游客户电池厂家对电池隔膜产品的需求有所减缓,导致净利润下降。天赐材料同样表示,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销售价格下降导致毛利率下降,净利润同比减少23.02%。


而从动力电池企业方面来看,雄韬股份2017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36亿元,同比减少69.77%。公告显示,报告期内原材料铅锭采购价格快速上升,导致短期毛利率降低、公司利润下滑。


受到上游原材料价格暴涨带来的成本压力,国轩高科2017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2亿,同比下降10.73%。安达科技也把2017年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24.45%的原因归结为:主要原材料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上涨,导致磷酸铁锂的成本上升;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调整,申请相关补贴账期拉长。


与此同时,国内最大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之一的比亚迪2017年也没能实现净利润的正增长。据比亚迪公布2017年年报数据,其2017年营业净利润40.7亿元,同比下降19.5%。比亚迪内部人员曾向媒体透露,利润较大幅度的下滑,是因为补贴退坡。


不难看出,对于利润下滑的原因,多家公司的解释主要集中在原材料价格上涨、补贴退坡。一位动力电池经销人员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受电池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动力电池行业盈利空间遭遇大幅挤压。加上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小型企业已到盈亏平衡甚至亏损地步。同时,新能源政策调整对企业的各方面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下游企业将越来越难以生存。”


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值得关注的是,动力电池产能过剩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有专家指出,过去几年,国内动力电池行业普遍存在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问题,2017年尤为突出。


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调研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新能源(6.640,-0.05,-0.75%)汽车动力电池装机量达44.5GWh。但据测算,2017年全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实际只有36.24GWh。同时,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电池行业的年产能规模达到了2000亿元,动力电池产能过剩达到157%。


而近日科技部发布的《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也指出,2018动力电池产能过剩还将达到巅峰。据介绍,2018年包括比亚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17.370,0.07,0.40%)在内的7家动力电池企业预计产能之和将达到135GWh,2020年预计达到178GWh。按一台新能源车装配45kWh电池计算,仅上述7家企业在2018年的产能可装配300万辆新能源车。而实际上,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预计产销量在110万辆左右。


照此趋势,业内人士预计,动力电池行业未来两至三年势必还将面临较严峻的产能过剩问题。而长期过剩也就意味着,新能源电池市场要持续面对价格战、利润下滑等问题。


门槛提高加剧优胜劣汰


为缓解困境,国家在技术门槛上开始驱逐低端产能。2018年6月12日起,新的《新能源汽车推广补贴方案及产品技术要求》将实施。根据文件,乘用车方面,纯电动乘用车最低续航里程补贴标准从100公里提高到150公里;动力电池能力密度最低标准从90Wh/kg提高到105Wh/kg。


技术门槛的提高也将加快促进行业优胜劣汰。随着竞争的加剧,电池行业或面临新一轮洗牌。


据第三方研究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动力电池厂家109家,到2017年仅剩80家。动力电池专家王子冬曾公开表示,2018年动力电池配套企业数量还会缩减一半。到2020年,动力电池企业只会剩下10到20家。


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指出,未来三五年之内我国90%以上的锂电企业将被兼并、重组或者破产倒闭,真正能进入整车供应体系的数量不会超过20家,而且产能会高度集中到前几名。


有分析人士认为,从长远来看,电池企业想要站稳脚跟,必须要建立紧密合作的产业联盟。除保证资金链的持续稳定外,还要不断提高产品含金量。


广发证券(16.210,-0.17,-1.04%)的一位分析师向新京报记者表示,企业只有不断推出优质的产品来提高核心竞争力,拉动销量增长,才能消化补贴下降带来的冲击,在新能源动力电池的竞争中“存活”。该分析师认为,“终极的竞争力还是产品,优质的产品不仅能增加供应商在交易中的话语权,也能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利润空间。”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