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五大电池厂商现状 4家电池业务收入规模均已突破400亿元

2019-10-17      2299 次浏览

1、全球五大电池厂商现状


根据全球前五大电池厂商松下、LGC、SDI、ATL/TDK、CATL的年报、研报等信息统计,2018年松下、LGC、SDI电池业务收入规模均已经突破400亿元,特别是SDI的收入在2018年增长最快,依托高端手机销量的增长、电动工具的增长和储能业务的增长,反超了LGC。位列45名的是两家同出一脉的公司,专注于消费类电池的ATL和专注于动力电池的CATL。


从电池业务结构来看,松下、LGC、SDI均是综合型电池公司,松下凭借与特斯拉的深度绑定关系和丰田混动车型的高速增长,车用电池业务占比已经超过60%。LGC消费和车用业务占比接近。而最有意思的是SDI,消费类收入占比接近60%,而2018年的储能电池业务收入已经反超车用,应该是受益于韩国政府对于储能的大力补贴。


图:全球五大电池厂商电池业务收入规模(亿元)及电池业务结构


2、松下的动力电池到底卖多少钱


松下2018年车用电池部门收入约270亿元,包含了teslaenergybd和automotiveenergybd。假设automotiveenergybd包含了对丰田混动车型的销售(主要是镍氢电池),按照丰田2017年hybrid全球销量152万辆,假设2018年200万辆,单车带电1度,度电2000元(对于镍氢电池来说肯定是高估了),那么这块业务的收入大概为40亿元,也就是说对特斯拉的销售大概是230亿元。根据SNE的统计,松下2018年出货量20.75GWh,基本全给了特斯拉,这么算的话度电价格是1100元,而且是纯电芯,无论是和特斯拉自己吹的100美金还是UBS之前拆车估计的111亿美金都相去甚远。当然,也有可能是松下automotiveenergybd还有别的较大的业务,或者SNE的统计数偏低,不过总的来看,松下卖给特斯拉的电池,估计并没有那么便宜。


3、消费电池市场机会


由于最近两年国内的动力电池市场大爆发,无论是企业还是资本都一蜂窝涌进了动力电池这片“蓝海”,导致我一度以为消费电池已经是个被国产替代完全、国内企业做成红海的市场,直到我去查了全球主要锂电池厂商的数据。


图:全球主要消费锂电池厂商收入情况(亿元)


总的来说,如果不考虑ATL这家隶属于日本上市公司的中国血统公司,基本上可以用“这是一个有着巨大的国产替代空间的市场”来形容。得益于比亚迪最新披露的数据,才可以得到目前国内最大的消费电池公司,收入规模也不到50亿,与全球前五名差距甚远。而排在比亚迪之后的厂家,力神、光宇、比克都在2015年前后将资源全部转向了动力电池,消费业务部门一段时间内甚至出现了不升反降的情况,不过这里面好几家消费电池业务本来盈利性也不好,收入也没啥增长。除此之外就是被欣旺达收购的锂威,倒是主要做消费电池跑出来的。整体来看,如果忽略统计数据时的一些偏差,1)全球消费锂电池的市场规模估计会超过1200亿元,对照着二级市场研究一般认为的70GWh,消费电池价格其实还是很不错的,至少可能海外市场的价格很不错;2)中国企业的收入占比可能低于25%,基本还处于小散乱的状态,无论是国产替代还是整合的空间还是有的。


4、标杆ATL


ATL作为全球聚合物电池&消费电池龙头,业绩其实一直相当的好。收入增速的两个高点,2015年是得益于新增客户,估计是中国HOV的订单和新应用拓展,估计是大疆;2017年是得益于ICT业务的持续增长,和新应用如无人机、游戏机的高速增长。整体来说,在全球手机市场增速放缓的情况下,ATL好像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反而始终维持着稳健的增长。所以,手机市场的放缓对消费电池的影响究竟如何,其他新的电子产品的爆发对于电池的需求到底怎样,可能还需要好好研究。


图:ATL收入(十亿日元)及增速


除了收入始终增长以外,更有意思的是ATL的OPMargin(类似营业利润率)在过去7-8年里始终保持着上升趋势,在2017年达到19%。这是啥概念呢,1)如果假设ATL的费用率和母公司TDK类似为20%,则ATL的毛利率接近40%;2)同出一脉的CATL,在国内动力电池市场的顶峰2016年的营业利润率,也不过21%,更不用说这两年一路下跌了。


此外,SDI的消费电池业务部门的OPMargin,也能维持在10-15%之间,考虑到日韩企业高昂的人工成本,这一利润率水平不能算低了。因此,国内的电池企业如果能够从技术和成本两端去突破ATL、SDI把持的市场,其实市场机会并不比一片血海的动力电池市场小。


图:ATLOPMargin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