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纤维素助力3D打印锂金属电池

2019-10-12      1578 次浏览

众所周知,3D打印作为一种先进的增材制造技术,可以基于数字编程,逐层叠加的打印出设计好的3D产品。3D打印的电池也因此具有更加微型化和形状可调控的优势,突破了在集成电路中由于电池大小和形状匹配问题带来的限制。相比于锂离子电池,锂金属电池由于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更能满足人们对于未来储能设备的需求。但是3D打印锂金属电池有诸多限制,首先就是锂金属负极的打印问题。3D打印中的“墨水”,需要有较高的粘度和剪切变稀性能。由于锂金属常温下处于固态,不能满足打印条件。其次,锂金属电池中存在的枝晶问题,严重的影响着电池的寿命和安全。


鉴于此,该工作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首先通过3D打印制备出3D的框架,再将锂引入形成具有3D结构的锂金属负极,从而间接的实现了锂金属的3D打印。在打印用“墨水”的选择上,自然界中储量最丰富的纳米纤维素由于其独特的性能,吸引了实验人员注意。首先,在CNF上存在大量的羟基官能团,当其被分散到水中,纤维与水以及纤维相互之间,形成非常强的氢键,大量氢键的存在使得CNF的水分散液具有高达98%的保水量,也因此具有独特的粘弹性能,满足3D打印“墨水”的要求。其次,CNF具有非常高的电负性(~-60mV),具有类表面活性剂功能,可以协助其他材料更加均匀的分散在水中。这使得CNF不但可以满足3D打印“墨水”的要求,还可以助力其他功能材料,例如该工作中的正极材料磷酸铁锂(LFP)的3D打印。与此同时,CNF在碳化以后,可以为电极提供超高的导电性,不用再额外添加导电助剂。最后,打印出的CNF框架,在干燥碳化以后非常稳定,形成了一种多孔结构,在引入锂金属后仍然可以良好保持打印出的结构而没有变形。


作为结果,具有超高高宽比的LFP正极和锂金属负极,直接或者间接的通过3D打印制备成功,而且从理论上分析了CNF“墨水”打印条件的可行性。组装成电池测试以后,表现出了超高的容量和循环稳定性。从实验和理论上都分析证明了打印出的锂金属电极内部的多孔结构,可以有效的抑制锂枝晶的形成。论文发表在AdvancedMaterials(DOI:10.1002/adma.201807313),博士生曹大显为论文第一作者。


【核心内容】


1.纳米纤维素助力高性能锂金属电池3D打印的理论设计


示意图(a)来源于树木的CNF“墨水”;(b)超高高宽比的3D打印锂金属电池;(c)c-CNF/LFP正极部分,LFP颗粒被c-CNF连接,c-CNF提供高导电性;(d)3D打印的c-CNF作为稳定锂金属的骨架,具有超高的离子可及性。


2.3D打印过程和“墨水”的流变性能表征,以及打印条件可实现性的理论分析


图1(a)CNF凝胶、CNF“墨水”、CNF/LFP“墨水”和LFP在水中的分散液,通过倒立来显示粘性;(b)逐层打印CNF/LFP的过程;(c)打印完的CNF框架;(d)干燥后的CNF/LFP框架;(e)设计高度和实际高度对比。(f)CNF凝胶、CNF“墨水”和CNF/LFP“墨水”的粘度与剪切速率的关系曲线。(g)CNF“墨水”和CNF/LFP“墨水”的储存模量以及损失模量与剪切应力的关系曲线。(h)打印中挤出压力与CNF“墨水”粘度的关系曲线。(i)在不同挤出压力下,前一层打印层的应力变形与打印针头尺寸的关系曲线。


3.磷酸铁锂正极部分的形貌和部分表征


图2(a)打印高度为18层的c-CNF/LFP电极;(b)层状结构的电极横截面;(c)电极内部的多孔疏松结构;(d)层状结构的电极表面;(e)层与层之间的紧密连接;(f)LFP颗粒被c-CNF包裹连接。c-CNF/LFP电极相应的(g)XRD(h)Raman(i)TGA表征。


4.锂金属负极部分制备过程及形貌表征


图3锂金属负极c-CNF/Li的制备过程及形貌表征。(a)干燥后的3DCNF框架;(b)CNF碳化后形成的c-CNF框架;(c)引入锂以后的c-CNF/Li电极;(d)层状结构的c-CNF框架;(e)c-CNF中层与层之间的紧密连接;(f)裸露的c-CNF表面;(g)c-CNF/Li保持良好的层状结构;(h)c-CNF/Li中的多孔结构;(i)c-CNF/Li在引入锂之后的表面形貌。


5.从实验和理论上证明锂金属负极的循环稳定性


图4c-CNF/Li和Li箔的对称电池稳定性对比和循环后的形貌分析。(a)在5mA/cm2的电流密度,2.5mAh/cm2的充放电电荷的条件下的循环稳定性对比;分别在(b)0-5小时,(c)80-85小时,(d)295-300小时的电压变化曲线;(e-g)c-CNF/Li在循环以后不同尺度的形貌照片,保持多孔结构,并且没有枝晶的生成;(h-j)Li箔在循环后不同尺度的形貌照片,表面有严重的枝晶形成。


图5(a)锂的沉积机理示意图;(b)在电极/SEI/电解液界面上的电荷转移反应的能量坐标图;多孔电极结构(c)在锂沉积后的形貌变化,(d)靠近电极附近的锂离子浓度分布,(e)标准化的电流密度分布;Li箔(f)在锂沉积后的形貌变化,(g)靠近电极附近的锂离子浓度分布,(h)标准化的电流密度分布;


6.全电池的性能表征


图6(a)c-CNF/LFP正极与Li箔电池的恒流充放电曲线;(b)c-CNF/Li中锂全部溶出的电流曲线;(c)c-CNF/LFP正极与c-CNF/Li负极全电池在不同倍率下的充放电曲线;(d)全电池在倍率循环前后的阻抗对比;(e)全电池在10C的倍率下的循环性能;(f)打印出的平面结构电池的示意图;打印出的电池与白光LED灯连接(g)前、(h)后的照片。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