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产业发展迅速 氢能装备制造业潜在市场巨大

2019-10-02      1568 次浏览

近年来,包括中集安瑞科在内,我国在液氢装备制造产业关键部件和技术开发方面潜心研究,不断取得突破。其中,液氢储罐已经完全国产化,最大容积可达300m3;氦制冷循环设备方面,中科院理化所和中科富海已掌握核心技术;中科富海研发的位于上海的1000L/h氢液化系统,预计于2019年上半年正式投入运行。


但仍有不少核心液氢装备依然主要依靠进口。比如,国内在用的氢液化装置主要来自法液空和林德,在用的铁路氢运输罐车来自俄罗斯,高压液氢泵国内暂无商用产品,氢循环液化装置用的氢透平膨胀机国内尚无成熟产品,液氢相关的测量分析仪器还依赖进口等。


9月4~6日,2018年中国氢能供应与利用发展高峰论坛在浙江杭州举办。会上专家表示,目前,我国正在兴起的以燃料电池车辆、燃料电池发电装置为代表的氢能产业发展迅速,为氢能装备制造业创造和孕育了巨大的潜在市场。


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理事长杜军表示,近年来,我国将发展氢能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制定战略规划路线图,探索产业化发展途径。《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2016)》提出,到2020年,氢气产能规模达到720亿立方米/年,率先实现氢能汽车及加氢站的规模化推广应用,加氢站总数达100座以上;燃料电池发电100万千瓦和1万辆燃料电池运输车辆。到2030年,氢气产能规模达到1000亿立方米/年,累计建成(含改造)3000千米以上氢气或含氢气体长距离高压输送管道,加氢站总数达1000座以上,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达到200万辆。到2050年,加氢站服务区域覆盖全国;燃料电池车辆保留量达到1000万辆。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到2030年,我国燃料电池和氢能汽车的产值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


中集安瑞科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葆英也提出,氢能将成为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氢能市场空间广阔。预计在2030年国内氢能产业市场规模可达到万亿元,205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万亿元。这为氢能装备制造业创造了巨大的潜在市场。


上海氢能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吴浩洪说,氢能产业链与上下游相关产业关联度大,上游包括氢气制备,主要技术包括传统能源的热化学重整、电解水等;中游涉及氢气的储运环节,主要技术方式有低温液态、高压气态等;下游涉及氢气的应用环节,如交通运输、工业燃料、发电等。


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于民表示,氢能产业发展对全产业链的装备制造业的影响非常大。这主要表现在4方面:一是推动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和氢气制备相关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二是推动储氢罐、加氢站基础设施等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三是推动长管拖车、液氢运输等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四是推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及核心零部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据了解,中集安瑞科是中集集团能源、化工和食品装备产业平台,立足能源、化工、食品装备行业,为客户提供运输、储存、加工的关键装备、工程服务及系统解决方案。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中集安瑞科已经成为业内具有领先地位的集成业务服务商与关键设备制造商。


杨葆英介绍,中集安瑞科基于全球研发平台,以关键装备制造为基础资源,整合构建能源、化工、食品、储运和加工的工程综合服务能力,逐步形成了装备制造工程+服务+金融的整体解决方案。


目前,中集安瑞科已经规划好氢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思路。夯实在储运装备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并以装备为基础和核心,有选择地向两端延伸,构建氢能业务综合竞争力。在上游制氢方面,结合中集安瑞科在天然气及深冷液化领域的经验和资源,探索氢气液化、氢气制取及运营等业务。


在中游装备制造方面,以现有的技术装备为基础,加大产品技术开发力度,积极拓展产品线,为客户提供全系列高质量的氢气储运装备和服务。在下游应用领域,不断推动氢燃料电池在重车、机场物流设备、码头等领域的开发应用,开拓加氢站建设和运营、氢燃料电池等方面的业务。


多年来,中集安瑞科在氢能装备技术与产品制造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16年至今,已完成23m3~100m3多款液氢储罐、1400m3液氢球罐报价与方案设计。2011年,为深圳大运会提供45MPa加氢车和加氢站储氢瓶组,研制出国内首台300m3可移动式高真空多层结构液氢贮罐;2013年,300m3液氢贮罐成功交付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基地,氢气压缩机开发销售;2017年完成35MpaⅢ型车载氢气瓶开发,启动45MPa隔膜式氢气压缩机开发;2018年,中集安瑞科承担的国家863项目——国内首座70MPa加氢站项目顺利通过了验收。另外,该公司设计制造的87.5MPa缠绕大容积储氢容器填补了国内空白。


本文摘自:中国化工报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