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
近日,在2019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论坛上,一位87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以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为题作了报告,引起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他就是曾参与两弹一星研制的知名专家、特种科学院防化研究院原研究员杨裕生。
这些年来,杨裕生院士更多的是以电化学专家的身份出现。鲜有人知的是,这位参与过核试验的专家竟是从花甲之年才开始投身新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
1963年3月,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刚在放射化学专业崭露头角的杨裕生,收到一纸工作调令。来到新疆某地报到后,他的直接领导程开甲告诉他:国家正组建有关核试验的研究单位,抽你来作为技术骨干,负责爆炸威力测试。
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参加核试验!这些陌生词汇像一颗颗重磅炸弹在杨裕生的内心炸响。
当时就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别人能搞出来,我们为什么不能?我们不但要搞,还要比他搞得更好、更精。回忆起峥嵘岁月,杨裕生依然激动不已。
1964年10月16日,巨大的蘑菇云在罗布泊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按照预定的方案,杨裕生在核试验现场超额完成了取样任务,组织上给他记了二等功。此后,他和战友们又顺利完成了包括我国首次氢弹爆炸在内的20多次取样和放化诊断任务。
1995年7月,杨裕生在中国工程院第一届选举中当选为院士。
功成名就,杨裕生似乎可以歇一歇了。但大漠的风早已把杨裕生历练成冲锋不止的科研战士,他将专业方向转移到防化装备的研制上来。
1997年,某重大项目论证中的一项高比能量电池研究因难度大、周期长,找遍全国无人承担。
在征得领导同意后,杨裕生决心开辟这一新的研究领域:锂硫电池。带领刚毕业的曹高萍博士和苑克国硕士,筹措来两台即将报废的486电脑,争取到7万元预研基金和一间20平方米的实验室,三人团队由此开启了我军化学电源研究的创业之路。
这时,他已66岁。那时,我是电能源的外行,小学生。杨裕生正经地说道。
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有关电化学和电池的中外书籍,开始了对化学电源的钻研。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每星期五下午有锂离子电池讨论会,连续几年他每次必到,风雨无阻。
为攻克技术难题,他经常召集团队开展头脑风暴,鼓励进行天马行空式的设想,让各种创新点子在实验室相互碰撞。
2000年,电池关键材料研究取得初步突破;数年后,电池设计思路又有创新。团队先后攻克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提出一系列全新的材料结构设计和储能思路构想。
十年磨一剑。2007年,他们终于研制出达到国际领先指标的锂硫电池。
当人们纷纷向古稀之年的杨裕生祝贺时,他只是说:我现在是电化学的高中生了。
伴随杨裕生团队在化学电源领域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如何转化为特种战斗力、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成为杨裕生尤为关注的问题。
为解决边防、海岛以及独立驻防营区等规模用电的特殊需要,他组织团队开展液流电池新体系漫谈会,学生程杰提出锌—镍单液流电池新体系的设想,立即得到杨裕生的肯定。此项课题的研究论文发表后,美国纽约城市大学能源研究所开始跟随研发锌—镍单液流电池。
美国人跟着中国人做电池,还真是少见。
科研攻关永远在路上。如今,87岁的杨裕生依然带领团队主动帮助多家企业研究铅炭电池,成若干倍地延长了电池寿命;同时在有机电极材料、超级活性炭等研究方面也做出了创新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