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企业业绩集体缩水 产能过剩问题凸显

2019-09-18      817 次浏览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行业发展最大动力。然而,历经资本疯狂涌入的短暂繁荣后,行业潜藏的隐忧逐渐浮现,企业产能过剩,企业业绩出现了集体缩水。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中价格占比最高的零部件,新能源汽车销量的高增长带动了动力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据悉,2016年中国国内动力锂电池企业出货量合计达到30.5GWh,同比大幅度增长79.4%,动力锂电池需求量占行业需求量的比例进一步提升,达到的47.14%,预计2017年这一比例将超过50%。自2014年起动力电池产业增长率分别为368%、324%、78.6%。


然而,锂电池企业业绩集体缩水却也是事实。2017年上半年,包括多氟多、国轩高科、比亚迪在内的多家动力电池企业的利润有所下滑,背后除了新能源补贴政策以及产品提标改造带来的影响外,新能源领域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供给不足等问题也开始显现。


2017年中报显示,国轩高科利润下降16.6%,毛利率下降12.43%;多氟多利润下降39.69%,毛利率下降21.41%;比亚迪利润下降23.75%,毛利率下降2.69%;成飞集成也因为子公司中航锂电的利润下滑,导致其利润下降94.14%。


企业业绩出现集体缩水,一方面,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中价格占比最高的零部件,其成本的高企是造成新能源汽车高价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在如此高增长的背后,动力电池产能过剩的隐忧也已经显现。此外,2017年补贴的大幅退坡也给动力电池市场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动力电池前期迅猛增长的市场效应也开始显现。


当一个产业严重依赖于政策之时,就可能有较大的产能过剩风险,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切入进行产能消化。


首先是动力电池的产业链需要优化。国家对于纯的重视与倾斜,对动力电池行业来说是一个新的契机。而新能源客车、货车等商用车的装电量是新能源乘用车的约20倍。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消费的增加,尤其是纯电动汽车、新能源商用车的发展,积压的动力电池产能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得到消化。


另一方面,电池产能并非全部应用于汽车的动力电池,而是部分应用于储能领域。电能的发展方向是清洁电和可再生电,但我国目前弃风、弃电的现象严重,因此动力电池的储能作用以及以及新能源汽车和电网的双向充电V2G技术已然成为下一步探索的方向。


中国企业善于模仿,乐于“一拥而上”,只要沾上热门领域,地方政府、各类投资者大举进入,短时间就能形成巨大的生产能力。此外,中国企业也擅于打价格战,一种产品上市,不用多久,价格战就开打,直打得赔本赚吆喝为止。前者的好处是迅速扩大产能,坏处是往往与“一哄而散”相伴相生;而后者,好处是市场份额急剧扩大,坏处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经济效益显著下降。如何扬长避短,如何快速发展又不失去效益,如何有序竞争,这还真得好好向市场学习,好好向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学习。


无论是对新能源汽车还是动力锂电池,不能一直依靠国家补贴,通过“一拥而上”形成产能以及通过打价格战打压对手终究都不是长久之计,只有通过技术升级、优化生产、优化供应链等方式控制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才能在行业“洗牌”中脱颖而出,而低端重复产能将会遭到淘汰。





相关文章

推荐品类

为您推荐

东莞市钜大电子有限公司 粤ICP备07049936号